【图说校史】迁建大庆,十五年逐梦前行

时间:2018-01-09作者:责任编辑:终审:系统管理员文章来源: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网址浏览:317

 编者按:

  泱泱一甲子,热血谱春秋。八一农大经历了边疆建校、宏基初奠、文革劫难、恢复办学、改革奋进、逆境图存、千里搬迁、重建家园、快速发展等阶段。学校运势之转折激荡,个体命运之跌宕起伏,也蕴含契合着大时代的节拍行程,起承转合可谓精彩连绵、出乎意表、回味无穷。时至今日,我们与祖国同频共振,迎来并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。

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,一个年轮有一个年轮的重任。2003年,八一农大奏响春天的故事,跨越千里完成迁校大业,浴火重生演绎“涅槃之舞”,由此开启了建校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新时期。内涵建设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持续提升,办学活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。从迁校梦到强校梦,八一农大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懈前行。

 

  秋风吹来,将身何寄?在这个天高气爽、丰实收获的季节里,让我们沿着时光之河溯流而上,用灵魂与体验穿越倏忽即逝的岁月烟云,打望沿途的集体记忆与功业碑林。在如歌往事和斑斓影调中,体悟时代变迁、人事代谢,感受筚路蓝缕、家国情怀,回看世事繁华、沧桑变化,展望宏图伟业、锦绣前程。


摄影:田伟 张秘 闯垒 王天亮

撰文:王天亮


■ 2003迁校元年:一念起,万水千山


  时光轮转,岁月更迭,人们满怀喜悦憧憬地跨入二十一世纪。八一农大抢抓历史机遇,毅然举起二次创业的大旗,全力将学校推上了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。
 


 

  2002年11月底,得知大庆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落户的信息后,校党委一周内做出搬迁决定,一个月内完成审批手续。电光石火、果敢迅捷的背后,彰显着农大人夙愿以偿的急迫期待,体现出同心共气的团结凝聚。迫于边疆办学的困窘危机,我校曾上下求索、多方突围,怎奈形格势禁、时乖运蹇、有缘无分,总是功亏一篑、未能如愿。这次机遇千载难逢,如若错过更是遥遥无期。历史窗口,稍纵即逝,真可谓:一念起,万水千山;一念灭,沧海桑田。

  迁校的执念有多么强烈,圆梦的喜悦就有多么振奋。2003年1月4日,学校召开教师干部大会,正式宣布了迁校决定,现场欢声雷动,掌声猛烈,群情激昂。学校马上组建了新校区建设指挥部,紧张忙碌的迁建工作全面展开。

  2003年,一道视野的分界线,两个时期的分水岭,一切从此而不同。
 


 

  2003年1月19至20日,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,确定了抢抓机遇,跨越发展,努力开创办学新局面的奋斗目标。

  新校园建设是迁校大业的重中之重,为了赢得更快发展,也为了将迁校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,学校党委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主体搬迁。
 


 

  2003年1月6日,新校园筹建工作正式启动;3月20日全面开工;9月15日,近4000名新生报到入学;10月15日,一万余名师生整体进入新校园。八一农大人仅用300天的时间在平地上建起了新的家园,完成了横跨黑龙江省东西部700余公里的战略性迁移。北大荒精神、八一农大精神与大庆精神、铁人精神交融辉映,创造出了黑龙江高校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。
 


 

  2003年3月20日,八一农大新校区开工奠基典礼在大庆市高新区的荒原上举行,在喜庆的鞭炮声中,农大人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。典礼上,校长徐梅代表所有八一农大人发出了这样的铮铮誓言:“我们能吃苦,我们能流汗,甚至我们能流血,但我们决不会流泪,不会退缩。我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、充满活力的八一农大,将它回报给社会、回报给人民、回报给老校长王震将军、回报给顾全大局、无私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们!” 
 

 


 

当时省市媒体对农大迁校的报道

 


 

参加新校区开工奠基典礼的师生代表

 


 

2003年春天,大庆市高新区东部的亘古荒原上,将崛起一座大学城。

 


 

2003年3月28日,家属区住宅楼放线

 


 

2003年4月25日,新校区建设工地大门

 


 

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指挥部

 


 

指挥部成员合影

  时代的机遇擂响腾飞的战鼓,二次创业的旗帜在油城高高飘扬。从一片荒原,到另一片荒原,每一次战斗都燃烧着创业者光辉的信念。从一个时代,到另一个时代,每一次奋进都闪耀着师生们共同的理想。铲除荒芜,踏平泥泞,迎向朝阳。我们吃苦奉献,走出了又一条崛起之路。当年规划,当年建设,当年搬迁。我们创造奇迹,要让现代化校园昂首挺立在铁人的故乡。
 


 

4月18日,主楼工地外景

 


 

2003年4月23日

 


 

5月15日,新校区建设工地入口

 


 

建设中的主楼

  新校园建设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连续42天阴雨的严峻考验,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顽强推进。

 


 

防治非典,保卫人员对入校车辆人员进行检查

 


 

    在那个编织梦想的季节里,青草地上,万物生长,楼宇疯狂拔节,连绵阴雨,积水成渠,塔吊林立,空气中弥漫着潮湿、焦灼的气息。

 


 

  天空与飞鸟,太阳与荒原,雨水与汗水,构成了多重意义的组合回忆。那片芳草地,那段旧时光,值得尊重与缅怀。

 


 

 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:“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东西,是凝固的诗、立体的画、贴地的音符,是一座城市的生动面孔,也是人们的共同记忆和身份凭证。”

 


 

  子曰: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历史,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,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感怀。初闻不识曲中意,听懂已是曲中人。

 


 

工程学院楼封顶

 


 

2003年春,校工会组织师生从密山赶赴大庆看望慰问新校区指挥部工作人员

 


 

2003年夏季,学校在密山裴德送别了老校区最后一届毕业生



 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“恰逢其会,猝不及防”,下半句是“花开两朵,天各一方”。

  2003年,大庆新校园建设紧锣密鼓、如火如荼。完达山下的老校区中,人们的心思随着迁校日期的日渐临近愈发蓬勃,大家需要一个足够隆重的方式才能充分表达辞别故园、期许未来的那份心情。经过精心准备,2003年8月13日晚,以“情系故土,恋歌飞扬”为主题的喜迎迁校告别完达山大型文艺汇演,在文化中心正式启幕。

 


 

  主持人是一男两女三位同学,他们在开场时说:“八一农大迎来了45年校庆,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。我们将告别这依恋的完达山,告别美丽的兴凯湖,告别培育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农大校园,走出尴尬的办学环境,实现几代人的梦想。在新校区即将竣工的喜庆日子里,在全校师生即将迁往大庆的庄严时刻,在这仲夏之夜,让我们再一次回眸45年的历程,让我们手挽手、肩并肩,去共同缔造农大辉煌的明天!”

  从校工会选送的舞蹈《好日子》开场,到歌伴舞《走进新时代》结束,整场演出近两个小时,20多个节目以歌曲舞蹈为主,始终保持着热烈同时也多少有些伤感的气氛。这是农大人在老校园的最后一次演出,文化中心礼堂也由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。

  演出结束后,裴德难见、农大少有的焰火表演华美上演。为了呈现最佳观看效果,组织者把燃放地点选在了办公楼顶。人们仰望夜空,痴痴看着那骤然绽放而又倏忽隐灭的璀璨光焰,心中五味杂陈,心绪难以名状。乐曲幽吟,烟花如雨,无限惜别意;青山为凭,明月为证,今朝别离,愿长相忆,爱心永不移。

 


 

2003年9月初,密山裴德,运送物品的卡车从老校区门口驶出

 


 

大庆新校区,师生们搬运卸货

 


 

2003年9月15日,2003级新生入学

  9月2日,动物科技学院2003级动物科学专业的新生王红从湖北老家坐火车独自来到大庆。本想提前到校体验大学生活的他,站在车辆轰鸣、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前傻了眼,无奈之下他只好含着眼泪、趟着泥水、抱着行李走进了指挥部,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热情接待与安心宽慰。9月5日,学校官网上特为此发布一条新闻:“2003级第一位新生来校报到,并决定留下来!”

  农学院2003级农学吴建忠回忆说:“9月13日,我只身一人从家乡呼和浩特来到大庆。到达高新区的荒原上目瞪口呆,这怎么会是学校啊?完全就是一个人烟稀少建筑工地。幸好有学院领导老师的解释,我才明白自己正站在农大发展历史的转折点上,是新校区的首届学生,所以才镇定安心报到。入学才十多天,就看到301国道这边原来大大小小的土丘平了,大铁架子依然是象征性的入口,但道已经是用红砖铺好的了,两边虽没有树,却是两排迎风招展的彩旗,来报到的同学已经是络绎不绝,很热闹的一幅场景,校内路面整洁,彩旗飞扬,人流涌动……”


 

  这是八一农大在新校区迎接的第一批学子,但由于建设工期紧张,很多宿舍还没有来得及安床,还有的屋子没有通水通电。家长领着孩子进到宿舍后,发现地面尘土、四壁萧然,屋里只有自己和承重墙,这种极简主义的的装修风格,引起他们的误解与不满。于是,各级领导和老师全体上阵,开始搬床、装床、上床板、找床垫……新生和家长被感动了,言语中透露出理解和同情,很多家长主动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安家战斗之中。傍晚,学校召开紧急会议,要求所有学院安排好每个新生,并下达死命令:只要有一个学生还没有住下,各级领导就不能离开学校。

 


 

  时任文理学院院长刘振忠回忆说:“由于当时每一栋楼只有一个面积很小的被品发放点,且手续繁杂,几乎一整天都有学生在排着长队等待,直到晚上9点,还有很多学生没有领到被品。情况紧急,校领导当机立断,命令取消一切领取手续,将被品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。一声令下,汽车马达轰鸣,一车车被品运来,一队队人马赶到,新生只要伸出双手,工作人员就迅速递上一套被品,夜里十点多钟,最后一个新生也拿到了被品。忘不了新生和家长们给予我们的理解和帮助,忘不了与我同甘共苦的同事们。感谢你们,和我们一起走过艰苦岁月、共同奋斗的人们;感谢你们,给予学校以理解和支持的人们。2003年9月15日的迎新经历令我终生难忘。”

 


 

2003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阅兵式,在西门外的道路上举行

  由于新校园还没有彻底竣工,学校没有可以用来军训的场地,全体新生只能一起顶着烈日站在大马路上训练。食品学院2003级学生张万权回忆说:“忘不了眼前那一片荒芜的原野,忘不了当时主楼上挂着的绿色安全网,更忘不了雨中生物馆门口积水没车轮的景象;还记得大家争先恐后往主楼搬桌椅那蔚为壮观的场面,还记得每天跑上几公里去石油学院对面的大道上军训,还记得每次学校建设新项目,自己都会在项目公告下面看上很久很久之后嘴边流露的笑……我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深深地烙上了我们的影子,这正如天上的雪花从四处漂落在地上,即使化成水,冻成冰,也会永远在一起,不会再分开。”

 


 

2003年10月19日,新校区大门雕刻校名,第二天全校开课

 


 

2003年11月28日,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网址迁校庆典

 


 

  在迁校庆祝大会上,时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对学校给予高度评价:“八一农大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,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,实现了当年规划、当年建设、当年搬迁的预期目标,这是我省高校建设史上的一次创举。北大荒精神与大庆精神、铁人精神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巨大的力量,是八一农大的一笔宝贵财富,也是我省的一笔宝贵财富。”

 


 

  人们用“涅槃之舞”这个词来形容八一农大迁校。八一农大正如传说中浴火重生的凤凰,那充满生命激情的舞蹈是八一农大精神的完美化身,它所焕发出的光彩令人久久难以忘怀。

 


 

  2003级经济管理学院李凌云:2003年,学校迁址大庆,掀开了农大历史的新篇章,实现了“北大荒精神”与“铁人精神”的完美融合。我有幸见证了这一永恒的时刻,目睹了母校转折性的发展:荒芜的草甸子上烙下了农大人开垦家园的足迹,一幢幢教学楼、办公楼神话般地落成了……路旁有了刚发芽的小树和含苞待放的花丛,我知道扎根农大,它们必能与农大一同茁壮成长。

 


 

  迁校不是目的,迁校是为了更好地发展。为尽快还清长期边疆农村办学所形成的历史欠账,学校在推进迁校大业的同时就将长远发展谋划在胸。生源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,师资力量明显增强,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,后勤社会化改革、校办企业改制、分配制度改革全部推进到位,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一次成功……这一系列的变化让学校变得愈加迷人。超常规的发展意味着超常规的付出,巨变的背后包含着全体农大人殚精竭虑的心血和尽心尽力的汗水。

 


 

2013年,庆祝建校55周年暨迁校十周年文艺晚会,舞台再现迁校建设的震撼场景

  如今转头回望,学校搬迁给亲历者留下太多太深的记忆,时至今日,每当提起仍然心头发热、感慨万千。那段经历镌刻进心灵,深度嵌入生活与工作,成为当事人的精神图腾。苦累并快乐着的念想,匆忙并充实着的画面,是如此的强烈深刻,即便多年过去,午夜梦回,沉甸甸的旧时光仍会不经意间袭入梦境,隐隐约约,突如其来,猝不及防。

 


 

  迁校纪念碑,立于2008年8月,由中央美术学院段海康教授设计。纪念碑由三块巨石组成,造型简洁有力,富有现代感,与校园环境高度协调。正面刻有碑文,以简炼生动的语言追溯历史、讴歌迁校、寄望未来;背面则刻有迁校大事记和迁校示意图。“善于抢抓机遇,甘于吃苦奉献,勇于战胜困难,敢于创造奇迹”,迁建精神便是献给全体农大人的心灵礼物。

   “立校于边疆农村,成就于艰难困苦,崛起于逆境危难,致力于科学发展。”碑上的这四句话,浓缩概括了我校所走过的逐梦之路。尽管已历经了60个春秋和几代人的奋斗,但强校梦永无止境,强校路没有尽头。

 


 

  精神力量,听似玄妙无用,看似平淡无奇,却无形有质,逢敌亮剑,克难制胜。无论是大庆精神、铁人精神,还是北大荒精神、八一农大精神、迁建精神,我们会发现:其诞生并茁壮的土壤,多属偏远环境、艰难困局、危急关口。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,存亡续绝之际,艰苦奋斗的八一农大人咬紧牙关、负重致远、破釜沉舟、放手一搏,迸发出无穷潜力,创造出令人激赏赞叹的奇迹伟业。而这种共识经过培育、累积、感染、沉淀,形成一种无形却时时可感知的风气,让人们在言行追求、价值取向等方面有意靠拢贴近并奉为圭臬指南。

  迁校,成为八一农大精神的又一块炼金石。六十年来,每当遇到急流险滩,每当遇到挑战困阻,每当面对棘手局面,每当面对世事维艰,这股深藏在胸中的元气便会自动迸发激荡,催励每位农大师生攻坚克难,披荆斩棘,坦荡稳健地走过漫漫人生路,创造出不负时代的岁月华章。


(编辑/郭庭甫    责编/殷家伟)